《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隆重开幕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组织好相关纪念活动,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凝聚正能量”的要求,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简称“抗联特展”),8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隆重开幕。

    上午10时,抗联特展开展仪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层大厅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曹路宝,吉林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金育辉,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局长徐李孙等领导,以及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央主要媒体、黑辽蒙省份文旅部门、纪念馆代表、专家学者和革命后代共60余人出席。

    此次展览以全新的策展理念、创新的展陈手段,聚焦东北抗联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生动再现东北抗联十四年绝境苦斗、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在白山黑水间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

序厅艺术装置:旗帜

   ◭展览以序厅“精神场”开启。观众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林立的白桦树与迎风飘扬的红旗。白桦象征东北抗联烈士的坚韧与忠诚,红旗寓意信仰不灭、旗帜引领。灯光、音乐与空间营造出“冷雪与热血交织”的氛围,是对向抗联英烈的致敬和怀念!

河山留证  用考古实证抗联十四年苦斗史实

    抗联特展以近十年来东北抗联考古成果为依据,以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黑龙江省木兰县鸡冠山抗联密营等重要遗址、遗址出土文物、黑吉辽蒙与抗联相关的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为实证,用考古成果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是“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敌后抗日武装。

   ◭特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年抗战的论述为开篇,为展览奠定基调。

   ◭用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组合而成的“918”记忆墙,成为展览内容的起点。

    抗联特展以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斗为主线,用考古实证解读东北抗联历史,挖掘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文物见人、见事、见精神。共展示文物766 件,包括出土文物 385件、馆藏文物 207 件、文献档案 115 件和辅助展品 59 件,其中出土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

    特展由四个单元及序厅、引言、尾厅构成。通过“密林考古”“绝境苦斗”“浴血奋战”“丰碑永存”四个单元,将两个遗址还原、将文物展品组团化演绎,以地窨子、粮窖、木刻楞房址等遗址的现场复原和经典战斗的戏剧化呈现,让观众沿着科学考古成果步入历史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抗联将士的生存与斗争。

引言

   ◮在进入主体内容前,设置了“引言”单元,运用关键历史节点的照片、文献让观众对东北抗联的组建、沿革、主要将领具有初步认识。

第一单元密林考古

   ◮以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和黑龙江省木兰县鸡冠山抗日根据地两大遗址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成果为主体,讲述抗联密营作为抗战堡垒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单元绝境苦斗

   ◮从抗联生存、生活、生产、医疗及抗联文艺作品的角度,阐述作为“不怕困苦、艰苦奋斗之模范”的东北抗联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第三单元浴血奋战

   ◮以东北抗联游击战术为引,以抗联武器装备为载体,讲述三大经典抗联战役——奇袭老岭、攻打依兰战斗及冰趟子战斗中蕴含的作战智慧和英勇气概。

第四单元丰碑永存

   ◮敬立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字丰碑,铭刻东北抗联精神。

去展板化 让文物在抗战历史语境中“说话”

    本次策展我们破题纪念馆展陈同质化、说教式的展陈,创新运用平行叙事视角,邀请观众作为历史见证的共情主体。采用“参与式叙事”策略,引导观众自主感知抗联战士的生存困境与信仰抉择,实现历史认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情”的转化。这种“行进式”的体验过程,让观众在展厅中通过感受与思考,自然形成对信仰与牺牲的理解。

经细心的实地考察与测量

策展团队将不可移动文物(抗联遗址)

“移”至展厅呈现,实现革命遗址活化

    在展陈设计上遵循“从艺术场转变为文物场”,让文物回归事件,让文物回归环境,让文物回归历史场域。经主创团队多次实地考察,忠实呈现遗址原貌,将东北密林深处的抗联密营遗址呈现至观众眼前。

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

小姚家沟二号房遗址

木兰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

簸箕掌七号房遗址

    本次策展立足“去展板化”,减少了大段文字和展板,转而以遗址复原、环境重建和场景叙事见证历史、传递信息。观众不再置身“艺术舞台”,而是进入真实的“历史现场”。不同类型密营、哨所遗址、粮窖、石头手术台遗址,不再是静态展品,而是在空间中被“还原”回历史,成为“在场”的证人。通过这一转化,革命文物被“活化”,抗联精神也得以在创新中展现。

木兰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

簸箕掌四号房复原

   ◮密营内阴暗潮湿,居住条件十分艰苦。抗联战士正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坚持抗战。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

医院的石头手术台复原

   ◮作为后方医院,手术台也不过是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头。医疗工具则兼具中医、西医的用具,有什么则用什么。

新质赋能 创新展陈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作为革命类主题展示的一次创新突破,展览首次采用遗址复原与科技检测印证的方式,通过复原考古遗址、采集科学数据,用科技让观众感知抗联历史的厚重与温度。例如,在碳化粮食出土文物旁同步呈现科学检测报告,诠释了“以命换粮”背后的壮烈与艰辛;真实复原“风雪地窨子密营”,再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极端生存状态;借助AI虚拟技术,让抗联英烈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深切感悟东北抗联的浴血奋战与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粮窖遗址、陶缸(复原)

与出土的陶缸碎片组合展示

   ◮陶缸内的粮食依据考古出土的碳化粮食化验所得,真实反映了东北抗联获取粮食的不易,因此格外珍惜。

攻打依兰战斗场景

    策展打破单一博物馆叙事模式,综合运用舞美技术、戏剧舞台美术手法、影像造景与制景技术,结合反射材料、透光材质和纱幕处理,与“雪与冰”的意象相融合,营造出沉浸式的体验场域。观众在声、光、影、景的多维叠加中,获得强烈的现场感与心灵触动。

冰趟子战斗场景

抗联英烈AI影像

让他们的笑容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汇聚能量 永续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精神见证了抗联英烈在极端困境中坚守信仰、舍生取义的伟大力量。

    展览始终围绕东北抗联精神展开。白桦树与红旗的序厅意象、烈士事迹的场景化再现,都传达出抗联英烈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冷雪与热血交织的场景,重现艰苦奋斗的历史,让观众在空间行走中完成对精神的感知与传承。

场景:杨靖宇英勇殉国

场景:赵尚志壮烈牺牲

    例如,在“浴血奋战”单元,通过讲述以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赵一曼、八女投江为代表的英烈事迹,展现他们“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英雄气概。让观众在英烈故事中感悟:在零下四十度的密林中,是什么让他们坚持?答案正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场景:魏拯民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场景:赵一曼宁死不屈

场景:八女投江

东北抗联精神: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缅怀英烈、见证历史,展览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将这份磅礴正能量转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成为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尾厅 以弹壳凝聚为“80”周年文物墙

    北京天图继续秉持“用创新展陈传播红色文化”的理念,深耕革命文物与历史文化的展示研究,不断探索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展陈新路径,打造更多兼具思想高度、艺术深度和时代温度的精品之作。我们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以更精细的匠心推动展陈品质提升,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凝聚起赓续精神血脉、激励奋进力量的时代强音。天图将以一次次创新实践,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时代展览典范贡献智慧与力量,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