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十大精品”揭晓 天图展陈作品荣获多项,南北风格在交流互鉴中孕化新时代展陈的中国气派

    2025年5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结果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北京市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揭晓。

    本届推介活动共计46项展览入围终评,其中境内展览36项,出、入境展览各5项。由北京天图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承接的6个展览项目入围,分别获得1个特别奖、2个精品奖、2个优胜奖,1个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

    精彩丰富的展陈作品支撑起文化生活的天空,二十大以来展览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应用在博物馆空间内,精品展览各领风骚中交替引领着时代的展览审美取向。展陈精品中有无主旋律?文化自信上有无立足点?走在时代前行者在不断思考。

特别奖

圆梦双奥 共创未来——北京奥运博物馆基本陈列

北京奥运博物馆

精品奖

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

襄阳市博物馆

伟大的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

优胜奖

“壮丽三峡”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九天闾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

中国丝绸博物馆

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

浙江·福井恐龙大展

浙江自然博物馆

部分获奖作品介绍

【特别奖】圆梦双奥共创未来北京奥运博物馆基本陈列(北京奥运博物馆)

    北京奥运博物馆是以奥运为主题的永久性专题博物馆,2024年2月完成升级改造并重新对公众开放。博物馆总面积2.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9万平方米,共展出各类展品1281件/套。北京奥运博物馆是在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打造的展示双奥之城特质、奥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完备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将中国式美学与国际化表达融合创新的当代精品展览。

   ▲北京奥运博物馆外观

一、题材重大,立意与时代共鸣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奉献的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会,特别是北京冬季奥运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成功举办的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景展示。以“双奥”为主题的北京奥运博物馆,连接着全体中国人民“圆梦双奥”的民族情感,是生动展示新时代中国和首都北京形象的重要国际化传播窗口,也是连接40余座世界奥林匹克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和世界各国民众交流互动的重要桥梁,肩负着服务国家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促进国际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使命,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全中国都应为拥有这样⼀座博物馆⽽感到骄傲”。北京奥运题材重大,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与世界的交流互鉴,是中国式美学与国际化表达的重要基调、立意参照。

   ▲2025年2⽉20⽇,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中国之行来到了北京奥运博物馆。

二、守正创新,艺术与技术辉映

    北京奥运博物馆立足展览内容和建筑空间形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工艺技艺与当代新材料新工艺、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合创新,以独有的东方文化叙事、中国式美学与国际化艺术表达,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与世界的融合、陈列与数字的融合,立体诠释超越国界和文化差异的普遍价值。如主题前厅,创新应用不锈钢烤漆、不锈钢镀金镀银、亚克力等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和LED灯、透光网孔板等现代新技术、新材料,以极具中国审美的红色、金色、蓝色、银色为主色,融入国际化的奥运五环颜色,打造当代艺术巨幅浮雕壁画,生动呈现奥林匹克这一国际化运动题材,同时,设计空间顶部五环造型灯带,形成中西方元素合璧的艺术空间。在冬奥开闭幕式展区,吸收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表演的“中国式浪漫”,通过可滑动多幕结构的LED阵列,配合数字艺术、灯光展演等,对接国际审美,向国内外观众再现深厚中华文化的当代阐释,屏幕后围合空间以中国结造型“雪花幕”为主要元素,营造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普世性理念,实现全球价值共情。这些都是中国式设计、国际化表达的生动见证。

   ▲主题前厅艺术浮雕壁画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大型展演区域

三、立体服务,国内与国际互联

    北京奥运博物馆按照展教并举、立体服务的理念,聚焦国内外观众的多样化需要,提供分众化服务、多元化服务。自开展以来,共接待观众153万人次,接待社会旅行团、学生研学团1545组,组织社教活动146场,吸引2920组家庭参加。其中,接待境外观众10.6万人次,接待泰国曼谷市议会使团、瑞士政府代表团、“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团、⾮洲英语青年外交官员研修班等境外团体80个,举行国际体育电影周优秀作品展映、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团研学活动15次。展览被国内外500多家媒体报道宣传,国内受众超过1亿人次,国外触及粉丝1.5亿。北京奥运博物馆以其中国式美学与国际化表达的创新设计,打造成为独具中国奥运特质、迎合国际化潮流的特色展馆,受到国内外大众的广泛关注,搭建起了国内外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

   ▲国外观众参观北京奥运博物馆

【精品奖】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市博物馆新馆于2024年5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6300平方米,展出文物4000余件(套)。襄阳市博物馆新馆是襄阳市全面提升文化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水平、重塑襄阳“凝望过去、连接现实、通往未来”重要桥梁的重点文化工程。

一、自然之形、地域之质,建构具有襄阳文化特质的场域空间

    襄阳拥有四通八达的汉江水系和漫长完整的历史、多元融合的文化,积淀了丰富厚重的文物资源和文化内涵。设计捕捉襄阳的地理与人文特色,提炼襄阳地形地貌、水系及走向等元素,挖掘襄阳历史文物的显著标识符号,通过艺术化的转译、重构和超级尺度物化,巧妙运用光影,形成散布在博物馆空间、无处不在的主题造型、视觉色彩、平面肌理,以形辅质、形质结合,将厚重的襄阳历史和文化底蕴延伸到全馆,形成统一的空间感受和视觉语言,建构彰显襄阳文化特质的场域空间。

   ▲以襄阳黄土肌理塑形,以光纤灯营造汉水的动态和走向,提炼星宿图轸翼彰显襄阳方位,整体形成一幅流动的“汉水川流图”,具有鲜明的襄阳地理风貌。

   ▲以汉水形态、走向特征为参考,通过多媒体方式在展厅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的地面营造汉水意象的光带,凸显汉江这一襄阳重点水文元素。

二、文物为媒、解码历史,焕发悠久襄阳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设计精准把握襄阳历史无缺环且各时期文物资源丰富这一独特优势,坚持以重点展品为核心、主辅分明、贯穿展览的文物轴线,既营造文物舒适的微环境,又营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整体场域环境,建构展品叙事表达的元域场空间。通过设计独立展柜进行重点展示,设计超大尺度展柜装置,实现相关文物阵列化、组团式的集中呈现,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活化,打造恢弘大气的器物空间,将馆藏特色文物更多、更精彩地呈现给观众。

   ▲展厅空间中心设计大尺寸文物展柜,以“大司马”鼎为中心,与该墓出土的系列青铜器进行全景式、层级式、矩阵式呈现,让观众在欣赏青铜文物的同时,深刻认识夏商周时期襄阳地区先进的社会发展水平。

   ▲设计顶天立地式、大纵深的大型展柜装置,实现对楚国时期相关漆器文物的层次式呈现,展柜中辅以图文介绍,打造形成文物视窗。

三、科技赋能、多重感知,打造融合表达的沉浸式全景空间

    从“故事”演绎的角度出发,结合“全景式”空间形式,通过将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交互手段相结合,运用裸眼3D等技术,使图像动态化、三维化,实现从地面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从过往到当下,形成展陈内容的多手段融合表达,构建全新的画面和维度,实现视、听、嗅、触、潜意识等多感官体验。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年龄的观众,除了视频演绎和知识信息传递,还专门为青少年观众设计了游戏类互动,通过三维数字建模活化,让文物活起来与观众形成对话与交流。

   ▲针对三顾茅庐、隆中对这两件互相关联的事件,采用视频展演结合艺术品雕塑综合场景的方式进行剧场化、沉浸式演绎呈现。通过茅庐大门的移动屏的开合变化,实现视频内容和主人公艺术品雕塑的次第出现。

   ▲宋蒙襄阳之战沉浸式空间,突破展厅中常见的沉浸式手段,将襄樊二城的地理关系进行解构表现,利用裸眼3D等技术,通过数字影片结合灯光音效场景等手段,打造独属于襄阳的古代战争画面。

   ▲通过桌面互动游戏方式,观众可将陶兽(长颈鹿)定制成不同的样子,可变换色彩、纹饰、眼睛。完成后生成二维码,扫描到移动设备进行活态化展示,形成“学、娱”为一体的展陈体验空间。

【精品奖】伟大的商文明(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于2024年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 4000 件(套)。 殷墟博物馆既是殷墟考古和商文明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总结和有力呈现,也是新时代殷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打造成为国际先进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商文明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和国家文化地标。

一、宏大叙事,探析中华文明彰显世界身份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并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高度肯定了殷墟的价值,为殷墟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布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殷墟博物馆立足中华文明总进程和世界文明宽视野,用一百年考古链接三千年文明,以宏大历史叙事,首次全景式展现伟大的商文明,完整地呈现一个朝代的恢宏气象,探析商文明所达到的文明高度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凸显商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

   ▲殷墟博物馆“伟大的商文明”序厅

二、考古为本,全新阐释和勾勒商文明全景画卷

    殷墟博物馆坚持以学术引领、专业护航,依托社科院考古所和多领域专家组成的策展团队,梳理并应用近百年殷墟考古、甲骨、商史研究的系列成果,确保展览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同时展览首次将考古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融合贯通,聚焦“伟大的商文明”主题,以历史脉络为轴线、文明要素为亮点,分“商族兴起 王朝始立”“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王权国家 统御天下”“物阜民丰 百工兴盛”和“甲骨耀世 文字大成”五个部分,再现了从商族起源到帝辛失国近600年的历史,将都城、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巧妙融入,首次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商文明研究的重大学术成果为“伟大的商文明”展览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三、多维艺塑,打造符合商文明气质的场域

    秉承“文脉赓续 汇聚向心”创新理念,提取商文明代表性、典型性、辨识性元素与符号,如文物器型、文字字形、人物造型、遗址特型等,结合灯光、造型、色彩、多媒体等多维方式进行艺术塑造,将展览融入整个场馆空间统一设计,打造专属商文明气质的空间场域。从特色上分析:

    文物藏品珍品荟萃,语境演绎。在展览中精选并展出文物3000余件(套),包括司母辛鼎、玉鸟等珍贵文物,牛角坑等重要祭祀遗迹被搬进博物馆,这些均是1950年以来殷墟考古发掘的精品,绝大部分为深藏库房多年后的首次亮相,众多文物从发掘现场直接走进展览现场。文物的展示以考古发掘为本,将文物置于原生语境、再生语境、复原语境等不同语境中,通过成组、成套、整墓葬的展示,让孤立的文物回归整体,最大限度还原历史信息。

   ▲原生语境。复原水井微场景,与文物结合呈现,阐释文物从水井中挖掘而出的事实。

   ▲再生语境。将墓葬坑(展品)按平民—低等贵族—中等贵族—高等贵族—商王的排列顺序由低到高、层级递进,再现商代社会的权力等级。

    多元艺术融合赋能,鲜活呈现。立足展览内容的“活化”表达,展览秉持将艺术与技术进行融合应用,通过场景雕塑艺术及裸眼3D、虚拟现实、互动投影、数字展演等多媒体技术,强化智慧体验、艺术体验,构建具有呼吸感的展览空间,赋予文物、文献、甲骨刻辞以新时代的表达方式,让展览“活起来”,为观众提供鲜活、多元的沉浸式体验。

   ▲通过裸眼3D技术将跪坐玉人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完美呈现,让人们多维度、立体化、沉浸式感受商文明的魅力。

   ▲通过展柜上辅助科技手段,动态化呈现青铜器文物装酒、煮酒、喝酒的用途,立体传达文物背后丰富的知识信息。

   ▲通过现代数字技术与机械联动,打造具有领先性的超沉浸式数字演绎场域,以武丁讲述的形式,直观展现大邑商的强盛与辉煌。

天图文化创意产业集团产业园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2025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

天图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13000平米数字化加工中心

    在天成像、落地为图。天图文化创意产业集团自1994年成立以来,根植传统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理念,始终坚持以技术为支撑,以文化艺术与智慧化创新融合为抓手,为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自然馆、国家大型主题展览等项目服务,打造独具项目特色,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展览工程。

    正因为数十年打造一流工程、精品工程的成功经验。天图出品的展览作品呈现了服务中国话语和中国博物馆叙事体系构建,结合不同项目的文化特性,打造兼具有地域性、体现国家形象、辐射全国的高品质文明演绎博物馆载体。未来不可限量、奋斗永不停步,坚持融合创新理念,全方位提升展陈水准,为博物馆事业发展贡献天图力量,还将始终作为天图人心中的使命信念与文博行业同仁共创展陈事业的新的示范与经典。